餐桌上的親子戰爭 1999-11 康健雜誌14期 作者:吳若女
「乖寶寶,把蛋吃了,就可以吃果凍。」「不要,我現在就要吃果凍!」
「你要不要吃吃看這個青菜,一口就好。」「我不要,我討厭綠色的東西。」
這樣的對話是不是覺得很熟悉?這樣的戲碼是不是每天都在餐桌上,如火如荼的上演著?你除了擔心孩子的營養可能不夠,是否更在意管教的問題?孩子若不愛吃飯或偏食,父母親該怎麼辦?
一般專家總是建議不要順著孩子的性,應該嚴格要求,要孩子該吃什麼就吃什麼。於是,一場又一場的餐桌大戰不斷重覆。大人搞得精疲力竭,小孩卻對所謂營養的東西愈來愈沒有興趣。
不要威脅利誘
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小兒科教授海門和作家崔西的新書《餵出孩子一生的健康》(FeedingYourChildforLifelongHealth),提出一些有效的餵食策略,在戰爭與營養之間取得平衡。
作者建議父母,不要用威脅利誘的手段強迫小孩吃東西。你要是告訴小孩,吃完菠菜就可以吃冰淇淋,會讓小孩覺得甜點是好東西,菠菜則不可口。久而久之,會讓小孩討厭菠菜。
不妨「提供小孩不同的選擇機會」,你問小孩:「想不想吃點青菜?」他也許會說:「不好」,所以你要有心理準備接受拒絕。你也可以用說反話來試試看,「我很高興你不喜歡吃這些青菜,因為我想吃。」然後你就一口吃下,但說不定小孩就會想吃了。
英國醫生賀斯蘭在其著作《食物大戰》(FoodFights)一書中也提到,在餐桌上和小孩維持和諧關係的重要,父母不要為小孩的飲食過於煩惱。
和諧關係更重要
他引用許多研究結果說明,小孩缺乏基本的營養素是很少見的,重要的是孩子「要有機會吃到營養的食物」。孩子身體需要什麼,他自己就會吃什麼;若是他們不需要或不想要,不用特別強迫小孩去吃。
但最重要的是,千萬別讓吃飯時間成為管教的戰場。管教是非常重要的,但不一定要選在吃飯的時間開戰。想想看,需要為了堅持小孩吃下胡蘿蔔而冒火嗎?這已經是管教的問題,而不是營養的問題。
在進食的過程中,不要催促孩子,若是他動作較慢,就隨他去。催促只會讓他感到緊張,覺得吃飯是件苦差事。
也不要對孩子嘮嘮叨叨,吹毛求庛,只會破壞了他們的食慾。如果小孩對食物的癖好很奇怪,也不要特別煩惱,如果你不讓他把麵包泡在牛奶�,他可能兩個都不吃,不需要用大人的進食程序來要求小孩。
在為孩子裝盛食物時,份量少一點,而不是一開始的時候就給他一大盤,等孩子需要的時候再給他。此外,也可以讓孩子參與準備食物的過程,如果平常不愛喝牛奶的小孩,可以讓他在沖奶的過程中加入其他的東西,這樣他可能有興趣多喝一點。
總之,讓吃飯時間充滿歡樂,讓小孩對食物產生興趣,都是讓戰場變成樂園的好方法。
短波/家庭支持,決定孩子一生
無論對幼兒照顧的觀點如何,最重要的仍是家庭環境,家庭的支持攸關兒童一生的福祉。
國際兒童與人類發展組織(NICHD)在10個地區研究1,300個家庭,並比較各種預測兒童發展的指標發現,具有支持性功能的家庭,即父母受過完整教育、經濟無虞且具有情緒敏感度,是預測孩子能否順利發展的指標。
研究者指出,孩子兩歲之前,若沒有給予足夠的親子時間,三歲時就比較會有攻擊性和反抗行為出現。
至於每週應該陪孩子多久?專家的答案見仁見智。過去研究的看法是每週至少要超過20小時,NICHD則建議每週最少應陪孩子10個小時以上。(張曉卉整理)
短波/從舞姿看個性
跳舞世人的天性,也顯露人的個性。美國內華達大學溝通學系教授狄爾曼指出,有機會不妨想想自己和別人是怎麼跳舞的。
●揮手:是個快樂的人,很少覺得壓力過大。
●擺臀:是個不受壓抑、熱情的人,希望能吸引他人的注意。
●重複同樣的舞步:是個專注、缺乏想像、在乎自己表現的人。
●彈動手指或拍手:是個容易親近、喜歡與人交往的人。(賴皇伶整理)
短波/你有網路上癮症嗎?
若你正覺得自己和網路難分難捨,停留在網路上的時間常常超過自己的期望限度,那麼你可能得了網路成癮症。
網路提供一個虛擬情境,讓人彷彿可以逃脫現實生活的壓力、憂鬱和焦慮,與個人面對的困境,像是工作耗竭、突然被解僱、婚姻不如意等。
美國匹茲堡大學網路成癮中心認為,藉由網路的匿名性,下載各種非法圖片與軟體,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,容易有欺騙,甚至是犯罪的等偏差行為出現。
網路成癮包括多種症狀,在行為上,像是會沉迷於虛擬性愛、網路交友、網路賭博和購物等。
生理上則會有睡不著、不安、喜怒無常、憂鬱等類似的戒斷症候群出現。就像其他的成癮行為,他們會試圖隱藏他們在人際交往和生活上問題。
治療的焦點在於幫助患者作時間管理、自我監測和改善社會人際關係。(張曉卉整理)
留言列表